程從貴:鱟杓
2025-04-27 09:08:14 來源:平潭網(wǎng)鱟杓
作者:程從貴
數(shù)日前,我致電從小玩到大的發(fā)小,讓他發(fā)幾張老舊的照片給我。
發(fā)小發(fā)來的照片中有鱟杓——這是我們童年時用的水瓢或飯勺。自我記事起,母親就用鱟杓作為家中常用炊具。
鱟杓是福建沿海一帶的特殊產(chǎn)物。我由衷佩服古人的智慧,不僅將其貌不揚的鱟魚做成盤中餐,又把它的殼制成水瓢或飯勺,可謂物盡其用,令人嘆服之余心生敬畏。
記憶中母親用的那把鱟杓,因常年與大鐵鍋摩擦,平齊的上口一側(cè)磨成了“深V”的豁口。這定是母親的“杰作”,因為家里掌勺人永遠是站在“鼎邊”(平潭話稱鍋為“鼎”,站在鍋邊即“鼎邊”)的母親,而灶腳處,父親總是不緊不慢地抽拉風箱。
過年時,我最愛鉆灶腳,除了能幫父親搭把手,更因為這里暖和,還能在菜肴起鍋時嘗鮮。
那次,母親用鱟杓撇干大鐵鍋最凹處的剩水后,順手把鱟杓放在鍋內(nèi),便忙著和粉去了。少不更事的我早早坐在灶腳的小矮凳上,起火添草,猛拉風箱,一心想讓鐵鍋快點熱起來——我知道母親今天要油炸“魚烰”。
饞嘴的我終究闖了禍。母親聞到塑料焦臭味,從大廳沖進廚房,迅速扒下粘在熱鍋上的鱟杓,脫口罵道:“憨仔!”母親向來不打人,更舍不得打我,但看著剛買不久的鱟杓被烤得焦黑,她心疼得直念叨:“好好的一把鱟杓,因為你這憨仔,又要花掉幾毛錢?!蹦赣H一邊嘟囔,一邊用“大銅盆”和粉。
那時的我滿心羞愧,畢竟家境貧寒,在物資匱乏、錢以“分”為主要消費單位的年代,幾毛錢對我們來說是筆不小的開銷。那把烤軟的鱟杓,母親浸在水里冷卻后,還能繼續(xù)用,只是變薄了些,而表面那塊焦黑的疤,永遠烙在鱟杓上,也深深烙在我的心里。
人近中年,時常懷念故鄉(xiāng)的人、故鄉(xiāng)的事。每當那把烙著焦黑疤痕的鱟杓浮現(xiàn)在眼前,便覺得當下所有的美味佳肴,都不過是果腹之食。母親灶上煮的地瓜湯、小雜魚的味道,還有那帶疤鱟杓殘留的香味,成了故鄉(xiāng)留給我最珍貴的記憶……
作者簡介
程從貴,平潭人,自幼愛好文學,工作之余筆耕不輟。多年來,他陸續(xù)在美篇、簡書、今日頭條等網(wǎng)絡平臺,發(fā)表詩歌及散文三百余篇。
最熱評論